分类列表
新闻分类
地铁一到,公交即发,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言智能化交通

淄博睿联电子有限公司


主要生产智能交通信号机智能联网信号机,集中协调信号机,单点信号机,太阳能无线信号机交通信号灯箭头调头复合信号灯红叉绿箭单头信号灯复合满屏计时信号灯复合满屏计时信号灯满屏单8倒计时信号灯套色箭头倒计时信号灯人行计时信号灯红叉绿箭信号灯非机动车计时信号灯人行计时语音信号灯

倒计时器八棱杆双面四格爆闪灯一体化信号灯杆太阳能移动小车交通显示屏

先进的生产技术、新颖的设计理念、完善的服务体系,赢得了市场的美誉。在同行业中具备竞争优势。热忱期待与您的合作,同为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制造增添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地铁一到,公交即发,北京市政协委员建言智能化交通

减少与轨道交通及公交自身线路的重复率、稳妥推进公交票制票价改革、探索“地铁一到,公交即发”服务模式……6月24日,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举行,围绕“加强交通综合治理和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智能化城市交通网络体系”进行专题协商议政。

  推进公共交通差异化、错位化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建议, 更加明确各区域轨道交通和城市公交的主次关系,如在中心城区,明确以轨道交通为主、地面公交为辅,削减与轨道交通长距离并行的竞争性公交线路,加密轨道交通服务空白区的公交支线,大力发展微循环公交和定制公交。而在近期内城市轨道交通无法成网的近远郊区,仍然要发挥地面公交的主体作用。

  协调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运营时刻和运力调度,优化公共汽电车运营班次,探索“地铁一到,公交即发”服务模式,进一步减少换乘等待时间。大力推动在“易通行”等手机 APP上实现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乘车二维码“两码合一”。

  他建议,围绕轨道交通“四轨融合”取得突破,将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统一整体,编制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强完善关键设施设备技术标准规则衔接,实现“四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实现“四轨”之间的一卡通行、出行信息共享、安检互认。同时,建议以突破北京西站-北京站-通州站-城市副中心站-燕郊站-三河站为切入点,利用市郊铁路富余运能提供公交化客运出行服务。

  探索公交场站复合型开发模式

  近年来随着北京轨道交通设施与线路的快速发展,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出行模式的市场发展,市民的出行模式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季节称,地面公交由于发车、等候和运行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客流量自2009年后呈逐年递减趋势,2023年客流量仅恢复到2019年的65%。

  她建议,大力发展微循环公交、接驳服务、通学、通勤等定制化公交。重点考虑增加短距离、高发车频率和接近起终点的社区端微循环线路,如穿梭巴士等,设置社区通医院、商场、公园等的短距离公交线路;加强轨道站点周边的公交接驳服务,实现轨道和公交的无缝衔接。

  出台激励政策,制定鼓励企业优先发展和限制经营的业态清单,如可利用现有的公交场站,在不改变用地性质、优先保障场站交通服务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探索场站复合型开发模式,通过实施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加盖多层乘客候车厅、室内乘车与换乘大厅,并配套充电站、加油站、停车场等,建立用地综合开发收益反哺机制。

  优化信号灯配时,减少市民等待时间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曹先彬指出,2023 年中心城区主要路口信号灯联网率达95%以上,但全市联网率低于55%。另外,路口信号灯配时不够精细。大多数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控制仍然采用人工经验的固定信号配时。交通信号灯全时段固定模式运行必然容易造成高峰时段车辆拥堵、非高峰时段车辆等候时间过长等问题。

  他建议,构建网联化信控优化体系,加快将联网联控交通信号基础设施推广部署至北京全市域,减小区域差距,实现信控基础设施全覆盖、全联网。利用科技手段,增设智能感知设备,加强城市道路交通流量实时感知和动态统计分析,构建路口交通状态感知体系,实现交通状态的实时识别、运行效果的准确评估、问题症结的精准定位。

  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基于多源异构交通大数据的信号灯配时优化技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道路的监测交通流量,综合天气、出行需求等约束,进行信号灯配时参数自动优化,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减少市民等待时间,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完善北京MaaS平台碳足迹监测

  科学准确地监测和评估个体出行碳足迹是推动城市交通低碳转型的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调研组成员、全国青联委员、致公党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马晓磊在书面发言中表示,由于目前北京地区城市交通碳排放随着机动化进程持续增加,且由于移动排放源的多样性、分散性及复杂性,其碳减排的难度更大,交通出行方式多样化程度高、产品数据间壁垒大,实现“双碳”目标面临重要瓶颈。

  因此,北京地区应依托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打通共享汽车、网约车、出租车、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及共享单车等多种交通碳源数据的共享架构,在全出行链场景下,应进一步基于平台监测和采集的精细化数据,实现首都个体全链出行碳足迹的精准追溯及减排潜力评估。

  目前,北京平台用户量已超3000万,日均服务绿色出行人数450余万,碳普惠实名注册用户量突破350万,碳减排潜力巨大。他建议,细化平台的城市交通碳源监测指标体系,汇聚个人出行数据、车辆属性数据及交通基础数据等多维度、多模式及全链路的数据,并确定数据监测频率与监测方法,为个人出行碳足迹的计算提供数据支撑,提出多模式个体出行链碳足迹计算与碳减排评估方法。

  将用户在使用出行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完整出行信息与海量轨迹数据实时上传到云服务器。同时,对监测用户的实时位置和轨迹数据等空间位移进行合理存储和处理。进一步扩充出行场景,例如优先将电动汽车分配给高排放的出行订单使得减排效益最大化。

  同时,依托现有平台,对出行个体的碳足迹、低碳行为进行量化,建立出行个体的碳信用积分、碳币或碳信用卡,打造可测量、可核算、可追溯的交通碳普惠激励平台。


分享到